东华环球 艺术活动

活动回顾|共读一本书,让理性的光芒照耀前路

2022-04-22 366

640.jpg

© 陈荣辉,《脱缰的世界&摩登上海》,2015,摄影 

图片来源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泰艺术中心于4月16日举办了第一期线上读书分享会。


四月,疫情再次袭击上海,流动中止,世界的不确定性指数倍增长,身处其中的我们如何思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基于此,康子豪与大家共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以个人生命经验出发,谈论文字与现实,讲述自己的感悟。本期读书分享会详情回顾共分为九部分,因篇幅限制及确保文稿严谨性,对发言内容进行了提炼、增补和重排,请共赏之。


本期活动特别鸣谢:康子豪、赵淑倩、肖潇、施艳、王小双、卢晓玲、孟阳杰、戒的参与和支持。


文案编辑:黄顺、尹希文、康子豪




▼ 以下为读书分享会详情回顾 

一、开场介绍 

640 (1).jpg

康子豪: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是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一段黄金时期,同时期东西方涌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老子、墨子等重要人物为之后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大量思想精华和哲学智慧。


《理想国》是柏拉图创造的一本故事书,本书以哲学对话体的方式来描述很多涉及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内容。它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谈论起来时两人的辩论,从多个角度描述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


本书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它本质上这本书最重要的主旨就是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正义。这本书诞生于雅典城邦的衰落时期,其时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派和奴隶主的贵族派互相夺权,前者想要更广泛的阶级成员参与决策,后者推崇精英化的少数人统治,柏拉图就是支持奴隶主阶级贵族派的人,所以我们在讨论这本书的正义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柏拉图本人支持的正义并非是我们现在普世上所认为的公众的所有人应该把握和拥有权利的正义,他所讨论诸多理想国设计也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派的统治地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要用辩证的视角来看它。

二、关于性善与性恶的讨论

赵淑倩:在我阅读第五章“财产贫困和善德”过程中引发我共鸣的一个观点:“善的部分多点就能制止恶的部分,这就可以称之为自主了,为别人所称赞;如果接受了不良的教育或者是受到恶人的影响,导致恶的那个部分比较多,而善的部分被日益侵蚀,那么人就会成为自己的奴隶而遭到众人的唾弃。”


这里面有很关键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善和恶,另一个是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接受不良的教育。我读到了苏格拉底他对于人性善和信恶的一个内容,他没有认同人本善,也没有同意人本恶,他认为人本来就既有善又有恶。第二点教育是否能够遏制住人的恶的一个部分,他认为人具有善和恶两个部分,善的部分和恶的部分通过人自主的调节,才能达到一种平衡,更好的情况下是善多余恶,那么这时候人们就认为有支配和管理自己的能力。教育对人的善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较我个人来说也非常同意赞同,这部分对我思考教育对人的性格善恶产生了特别深刻的影响,希望大家可以交流下人的性善性恶和教育的作用。

王小双:三字经第一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而格劳孔认为:人性本恶,外在显现出的善,仅仅是因为存在外力约束,若抛却了束缚,人皆极恶。那么人天生本性是善还是恶的呢?

施艳:我个人认同“人之初,性本恶”,人皆逐利为己,却不代表人皆会作恶,古有言“举头三尺有神明”,若心有畏惧,自不敢作恶多端。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所倡导的通过后天教育来慢慢引导他,成为一个道德底线的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框,由不同阶层和阶级有规律的相互协作构成,并形成相互制约的准则。

赵淑倩:我比较认同在阳明心学的关于人本性善的观点。从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我个人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角度,我更认同于性善论,而要达到人的这种本性就要提倡知行合一。

孟阳杰:孟子认为性本善,但由后天的影响和污染导致部分人变恶,而荀子认为性本恶。可我认为性本善恶议题本身不需要明确的界定,因为欲望作为生命本能的需要,很难被界定是善还是恶,从道德标准来给他做一个善或恶的界定并不合适。

康子豪:关于“本性”性善性恶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当我们讨论到“本性”善恶时,实际上我们已经具备了非常强的哲学思辨能力。孟阳杰认为人本身并非性善或性恶,很多中国学者也提出过叫做“性相近”,他们就认为人本身是没有天生的善与恶的,只有生物的本能,所谓的善与恶,完全依赖于其后天得到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这个观点更符合现代化,它本身隐含了社会学中所认为的人的社会化思想。我们本身出生时只有生物本能,在成长过程中社会不断对它从家庭、学校、文化上的部分或整体的影响,受到的教育会促使他变成善人或者恶人。

对于柏拉图的善恶描述,后人进行了更严格的一种扩展,认为绝大多数人的善恶是处在一种所谓的混沌的状态,善和恶是反复的挪移,混沌不清,所以大多数的人都是庸人,只有那些善压倒恶的人,才能成为柏拉图口中的统治者或者说指引人们成长的人。善恶博弈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智识和能力来取得心理上的各种意义上的平衡,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看法。

黄顺:张心斋在《幽梦影》中有言:“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人,善少恶多时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善无恶是仙佛。” 至于世上何种人多,便见仁见智了。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疫情之下人的善恶被放大了,既有人性良知的光辉,也有贪婪和丑恶,道德作为一种审美偏好,如何区分或定义道德的善恶标准呢?

康子豪:道德是一个更庞大的概念,我们一般在讨论性善性恶的过程中会考虑时代的背景和语境,良知本身也因时代的不同而动态变化着的,应当依据所要讨论的人或故事所处的时代来锚定标准。《理想国》中讨论道德的部分中,不同人物秉持着不用角色和立场也有不同甚至对立的道德观。所以,道德这个词本身包含的内涵是非常庞杂的,我们可以在之后对此进行深度挖掘。


三、理想国与大同社会


王小双:什么是“理想国”呢?我认为理想国就是柏拉图试图推理出来的一种充满正义和美德的一个国度,并不是符合当时社会情况的执政状况,这个至善至美的很充满正义的理想国度中哲学家应该去做政治家,而不是在研究理论,应该去学以至用、去实践。同时,我想到中国在古代也同样类似的愿景,出自于汉书《礼记·礼运篇》提出大同社会的概念。“何谓大同?大道之行也,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后来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了类似的理念,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子豪:王小双将书中的观点与我国本土的现实情况相结合是非常好的一种讨论的方法。刚刚提到他们希望社会更加的稳定繁荣和幸福的目标一致。基于此,柏拉图他提出了哲人王,他认为哲学家他有更高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性,通过人哲学家成为统治阶级来实现目标,以此可以达到尽可能的正义,这是柏拉图的想法和手段。

殊途同归,柏拉图认为应该少数的统治者去统治绝大多数的统治者,儒家同样有类似的看法。但两者有本质区别,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很难变更有长久的合法性,而儒家提倡的统治者有为数不少都通过“选贤举能”来自于被统治者之中。回归到当时社会背景中,柏拉图的思想是可行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是可行的,它们都达到了最大的共同愿景,就是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让人活得更有尊严。

王小双: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其实并没有实现这样的理想状态,或者有过短暂出现的状态,比如中国太平天国的目标当时要打造的像那个大同社会一样,但是其实最终失败了,甚至包括孙中山提出了天下为这种概念,其实最终效果也都看到了。

康子豪:我插入一个叫“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为某种社会形态或某种事物定义的一个大家认同度很高的一些指标或标准。只要无限接近于这种标准,就可以认为趋向于实现的这种理想类型,但实际上这种理想状态基本永远不可能实现。柏拉图提出的哲人王统治的更加美好的理想的国,以及太平天国、孙中山先生想创建的国,都可以视之为一种理想类型,可以趋向无穷地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的信念。

王小双:我想起或许接近于大同社会的一个时代,即中国古代缺乏直接文字记录的炎黄时代,那时候的人没有私心,各司其职,所有物资按公分配,大家也没有感到得到多少而产生的不公平感,可以认为是一种大同社会。可我们生活的社会为什么大家会因劳动和收入不等值而觉得不公平呢?

康子豪: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证明统治者只是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而进行统治,因为个人太过优秀而不得不去进行统治,从而让比自己更差的人更好生活,这很接近一开始我们所说的远古时期的大同社会,这是人的觉悟引领了人的反思。

当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念,远古社会是因为当时物质条件限制了生产力水平,导致了所有人因没有任何富余的价值不得不产生的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

中国古代对大同社会的理解也有类似情况,大多数人是不会了解三皇五帝时期社会生活真正是什么状态,但用历史的眼光回推回去时,三皇五帝时期、尧舜禹时期的大同社会很可能就是一种部落制的,没有任何富余生产力的一种平均化的现象,其中的统治者一般情况下都是人群中最厉害的,相对来说整个群体中地位最高的人,他只是凭借能力引导大家,让其他人过得更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群体的本能。


四、社会公平与平等


黄顺:“缸中之脑”是《黑客帝国》用到的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著名的“洞穴之喻”。黑客帝国中第一代虚拟世界的奔溃,来源于所塑造的完美矩阵世界,人在富足没有欲望的世界却无法生存下去;在塑造一个不平等的一个世界,刻意被开发出来的锡安只能是与矩阵的对立一极,并且将永远处在“战争、毁灭、重构”的循环里,人类得以生存,并且维持整体系统的平衡和升级。


尊卑有序或许是人类社会得以运转的永恒真理,公平和平等不可兼容,社会阶级差异造成不平等,而不平等因为稀缺,稀缺带来选择,选择使人存在。如果没有稀缺也就没有希望,人们没办法进行选择,而没有选择就会丧失所有的刺激,那么人类无法生存。选择带来焦虑,焦虑的刺激使得个体意识能够不断地去证明自己的存在。选择也带来审美,审美带来创造,创造又制造出个性,每个人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如果社会绝对的平等是否导致会人类的堕落和灭亡呢?

康子豪:  黄顺提出的黑客帝国描述的矩阵概念曾经一位英国思想家在王权衰落的时代提出观点,认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跳出统治与被统治,他认为人从生理、观念到继承永远不可能达成绝对的平等,所以我们的统治与被统治永远不可能结束。
再回到本书,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所描绘的是一个理想中的希腊式大同社会,让最优秀的人去作为统治者来让相对没有这么优秀的人去获得一个更好的生活,但这有一个前提,即必须是最富有能力者来进行统治,它本身存在天然的统治与被统治而不存在公平的概念,这有着天然的精英化的思维,如果我们不能接受作为前提的精英主义,那么这种社会就不能被认可为大同社会。

王小双:大家可以思考这个时代贫富差距非常大,离大同社会越来越远,为什么有钱人的钱不能平均分配给这些穷人呢?我觉得是因为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大同社会,因为这就意味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被别人共享了,由于个体的差异,人人平等带来的是不公平,公平就以为着不平等。

施艳:是的,非常值得继续思考。我有一个小发现,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倒序阅读可能更容易理解。此外,我想问如果我们在整个国家都采用哲人王这种更像是扁平化管理的形式,我们真的可以保持高效和正义吗?

康子豪:  《理想国》采用的是很特别的对话式描写,施老师说到倒叙的阅读方式是更符合我们现代人逻辑的,是个非常好的主意。

在社会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科层制”的概念,当管理整个社会或大型企业,个人的精力有限,需要很多帮手,而帮手也因精力的限制需要更多帮手,层层加码就形成了简单的科层,进而让社会和单位有效运转。施老师认为应该有更加平等化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平级化管理,这种管理本身主要是围绕某一种目标而进行的,能够让所有人交流没有那么多的门槛,进而发挥出更强的能动性,但这种方式很难用于一个大型社会和组织的长期运行对群体的规模要求严格,不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的管理。

在管理学中的帕金森定律发现,一般情况下,长官不可能选择与其能力接近或更强的人去作为下属,而是更倾向于只会选择两个或以上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作为下属,基于此,在科层制的情况下社会管理机构或企业会越来越冗杂,造成机构的无能,这也难以避免。

那么我们把这些观点带入到理想国中,让哲人王成为最高的统治者之后,在城邦的环境下可能勉强还能达到较高且有效率的统治。但如果城邦扩展了变成比如像上海一样两千五百万人口规模的城邦,哲人王就无法平级化管理,需要用科层制提高效率,这就不可避免出现各种低效和不公正的问题,所以超出时代和环境都需要更加理智地重新思考和评估,这里不宜举一反三。


五、现代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


王小双:我问一个问题,现代这个现代社会文明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


康子豪:我们不能用进步和退步来描述一个社会,除非我们一开始就有定论。比如,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的哲学观,世界的发展是循环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即不管我们在哪里都是过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未来的一部分,这是价值观的问题。如果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的社会必会经历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那么这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我们秉持怎样的观念,就能据此判断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当然也有可能社会一直都没变。就如同之前引述的英国思想家的观点,他认为世界是不变的,不管怎么样世界的本质也不会发生改变,也就没有不存在进步与退步之分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性不发生改变,我们所有的想法,包括所谓的进步退步、所谓的好坏,都是人生物本性的一种展示,只不过评定的标准不同,以此类推,我们现在的人和非洲地区原始部落的酋长可能某些观念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出的朴素的价值观可能也还是完全一致的。


六、关于正义的讨论


王小双: 如何去理解理想国中对正义的描述?正义是不是就没用了?


康子豪: 好问题。正义本身存在着三个非常核心的维度,第一个叫平等,第二个叫公正,第三个叫公平。平等是一种有些平均主义的正义形式;公正是一种更符合朴素观念,倾向于保护弱者的正义形式,比如说骑三轮车的人和开劳斯莱斯的人发生碰撞,我们从正义的角度来说,天然更倾向于支持骑三轮车的人,因为他是相对弱势的;公平是一种忽略其它因素的正义形式,还是以三轮车和劳斯莱斯发生碰撞为例,应当就事论事,去掉一些包括考虑骑三轮车的人本身经济能力等环节,只按法律的权责分配对它进行一个处理。


孟阳杰: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塑造了一个乌托邦意义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的正义的城邦,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哲人王作为统治者以其智能维护这个国家的正义,我以为它是对一个政治体系的比较系统的论述,按照这些理论或准则来进行统治,并且让每个人都能恪守这样的规范生活,那所形成这个国家是比较理想的一个状态吧。


康子豪:正义本身作为一个理想设定,人真实生来就不平等,每个人的基础条件不同,如果享受着所谓的公平的、同等的教育,或者近期常说的有一个好的平台下,在一样的助力下,他们的未来的发展都是不同的。但公平会导致不平等必须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果简单用这三个概念来说,很多事情说不通,还是需要再共同思考。


总有人体育不好,有的人体育好得不得了,这都是天然的一些区别。在共产主义理想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获得了极大的解放,那么可能到时就会变成喜欢尊卑的人会过有尊卑的生活,喜欢平等的人过平等的生活。在我看来解决的方法就是继续发展生产力,让社会不断向共产主义进步。


肖潇:因材施教,最通俗明显的就是有的人天生适合学数学和物理,有的人天生不适合学数学和物理。那么在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天生适合学数学和物理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也更容易获得财富。那么有的人肯定会喜欢不正义,有的人会喜欢正义,现代文明的基石应该是对人无条件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尊重。


七、柏拉图为什么要驱逐艺术?



黄顺:《理想国》第十卷给诗人定了两大罪状:一是文艺不能认识真理;二是文艺伤风败俗。他将艺术驱逐于理想国之外,并认为艺术总是以一种最形象巧妙的方式绕开人的理性然后直接诉诸人的情感,这是激发人原始的欲望中卑劣、低级的情感。柏拉图对诗人及其悲剧在遭到批判的同时,把作为诗歌同类的绘画创作亦因运用"模仿术",作品的不真实性、对人的感性部分的不良影响及对社会的无用性而遭到批判,那么理想国中直接驱逐艺术是否太过绝对?又如何理解呢?


孟阳杰:艺术处于最低地位的结论,这是因为以柏拉图形而上思想为预设,理性是带领洞穴人走向太阳的唯一道路。这导致了以理性为最高标准的分层——也是长期以来西方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分层——理性优于非理性,真实优于虚假,普遍优于特殊,实用优于呈现。


康子豪:关于这个思想,后期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就指明了师徒三人的想法,即他们非常追求所谓的理性。柏拉图非常强调人自始至终都应该有绝对的理性。那么,基于对理性的推崇,艺术就会被排斥,书中写的很明确,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内容,这与其所推崇的理性是完全相悖的。


至于柏拉图如何看待现代艺术的看法,怎么说,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命题就是“没有假如”。因为柏拉图本人所在城邦、地域或时代都不能拿到现在来做比较,所以单从《理想国》出发讨论当代艺术不太可能。


孟阳杰:柏拉图写道,“明智的、静谧的习性难以被模拟;怨尤愤懑的、斑驳纷陈的习性易于被模拟。”艺术天生扼杀人的理性部分,而鼓励欲望。在柏拉图的形而上体系中,艺术被置于理性的对立面,与欲望、激情、特殊性为伍,是最不利于人认识世界真理的。礼法和理性与快乐和悲哀的对立,艺术为后者代言。


默多克在采访中评价道,“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他十分害怕艺术非理性的情感力量,因为艺术具有说出有吸引力的谎言和颠覆性真理的力量。”


康子豪:但我个人觉得,包括波普艺术在内的很多艺术,本质上透露着一些哲学的思辨或作家和观众在其中的理性批判和价值,只是以更感性、更直白的方法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在这些艺术上如果想要试图切合理想国,那么就要搞清目的和手段的问题。按柏拉图的说法,不管艺术表现形式如何,最终的目的必须是理性、是批判,而不管艺术表现形式有多么感性,也必须只能是手段。进而推测,如果艺术作品是为唤起人的某种感情,可能柏拉图并不会认同,但如果艺术作品是想唤起人们理性的思考和真挚的批判,那么柏拉图可能是认同的。


柏拉图对艺术的态度呈现为并不矛盾的两个极端:轻贱与重视。柏拉图认为,艺术“给予灵魂的自私和愚蠢的部分以智力上的愉快,是粗俗的具体,卑贱的特殊”和灵魂高尚部分对理性和一般的追求构成完全对立。另一方面,艺术因其本质,是容易渗透入人的心灵并腐蚀理性、鼓励欲望的。


柏拉图承认艺术具有巨大魅力,正因此才应该小心提防,在倾听艺术时用理性衡量之,“保护好灵魂中的理想国”。


八、阅读《理想国》的感受


戒:读这一本书经常能体验到一种知性的乐趣,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有如此智慧且正义的社会理想,历经千年时间的洗礼,仍熠熠生辉,毫不褪色!里面的论证过程也同样给我带来很多的乐趣。比如第一章里面论述统治者应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进行统治,苏格拉底先举例说明作为医生的技艺是对身体负责,会产生健康,而受雇的技艺产生酬金。再以此类推到统治的技艺在于对被统治者负责,谋求被统治者的最大利益,而对于受雇的这种统治的技艺,则报之以金钱或荣誉的酬报。这样的论述真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施艳:我觉得像柏拉图、苏格拉底之类的思想家都太厉害了,他们总结的这么多东西隔了几千年,到现在还非常的有价值。也因为这个人与社会、阶级与阶层的关系我觉得本质是没有变化的,这也是我们阅读经典书籍的意义所在,它依然发挥着我们现在社会的重要作用。


康子豪:我们人类本质上作为一种生物,它的发展的过程中就会经历这样的思辨。这些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就把我们所抱有的一些朴素的想法变成了一种书面内容,将之系统化总结了出来。所以我在想,两千多年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聪明的思想家把现在的东西都总结出来了,原因就在于他们掌握了人作为人的本身的一种很核心的本质上的内容,并把它总结了出来。


黄顺:但我觉得它是一个描述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读者进行思考推理的过程。我们在日常在很多讨论问题或某些词汇时,都是模棱两可的状态,如果深究这些词或字眼,就会发现其很难描述和定义它本质内容。


康子豪:你说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话题。我们社会学经常会感叹,我们很多学科完全建立于“虚无”之上,即永远无法深究,真的当我们咬文嚼字的时候,例如“明白”“友好”“复杂”等海量基础描述和概念无法定义。


孟阳杰:很多人会保持一种激烈或者绝对正确的立场来抨击别人,所以我觉得现在这个氛围不是很好。大家很很多时候不敢多说话,也不敢表达过多自己的看法。我们的很多讨论环境都陷入了二元论。


康子豪: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现在我们越来越趋向于一种非黑即白,没有灰色空间,也没有中立空间的讨论环境。针对各种事情,都必须要表达一个明确的态度,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内容。


孟阳杰:我觉得这个斗争的过程,一定要双方都能发出声音。每一方都能发出声音来,那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良性的、互动的过程。但如果一方绝对占据绝对主导的话,在自由化的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它就是一种时代的逆流感觉挺可怕的。


康子豪:可以理解为这就是一种反扑。因为我们不可能瞬间认可和完全接纳“新”的东西,新旧之间是会有斗争的。但这个里面又有一个悖论,就是这个斗争本身了。如果斗争本身一个就是为了让人更多说话,另外一个就是为了不让人更多说话,那么这里的斗争中的新旧问题就无法定义了。但是,当我们有讨论或思考的过程,这个是绝对正确的。一旦开始思考,最好不要停下,在反复思考中总能找到一些模模糊糊的结果,会给你带来更好的增进。


九、总结

黄顺:最后再次特别感谢大家参与和支持我们本次读书分享会。


人处世间,如孤舟泛大海,如苇草迎风曳,却贵在能思;短暂的隔离仍在继续,在被封闭的日子里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失去活力的困境,通过我们这次共读一本书活动我们启发思考,平和心态。 


640 (2).jpg

“理想国”虽还未实现,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存在于理想中的概念,让我们认识了人类的短板,正是在这样的照耀下文明才能向前进步。



活动预告|第3期艺术辩论会「 艺术家前面加“女性”两个字有必要吗?」辩论会回顾|关于艺术与道德的唇枪舌战
Copyright©2021 东华环球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01892号-1